当前位置:首页 > 供热板块

城发供热二十年发展纪实:站在今天看呼市供热发展史

2022/7/12 21:39:01

编者按:2020年12月8日,是城发成立20周年,也是城发发展的20年,城发发展起步于集中供热工程,20年的光阴和艰辛,供热能力从0到6320万平方米,见证了城发的发展,也见证了首府供热的发展史。今天,笔者采访从开始建设供热工程到今天供热发展的历史见证人,听他们讲述城发怎样从曾经的“点不燃锅炉”成为“温暖半座城”的企业。

纪实从起步、发展、创新、改革、展望五个篇章及结束语展现城发供热二十年的发展历程。

第一篇章 〔起步〕


给你一个支点,就可以撬动地球。起步就需要这样一个支点,城发找到了自己的起点,就是集中供热二期工程,从此城发就开启了供热项目建设、运营停不下的脚步。

   


 过去,呼和浩特烟囱林立,冬季取暖是“百花齐放”,一条条“黑龙”盘绕青城,低垂笼罩的烟雾让人喘不过气来,青城被称之为了“灰城”,用老百姓的话说“呼市的麻雀都是黑色的”。


从家家户户点小煤炉取暖到小街区联片供热、到集中燃煤锅炉供热、近距离热电联产供热、燃气锅炉供热、限制值燃煤锅炉供热、再到远距离长输供热、超低排放燃煤锅炉供热…呼市供热的发展给首府市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呼和浩特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塞外青城。


解决首府冬季天空上的那个“灰毡帽”,市委、市政府从1983年开始实施集中供热,逐年拆并小型锅炉。而在2000年前,呼伦路以东还没有集中供热,城发成立后,开始组织实施集中供热二期工程,以满足呼伦路以东新增建筑供热,同时逐步拆并小锅炉房。


今年60岁即将退休的城发副总经理史继文是第一批从富泰热力公司抽调38人中的一员,抽调城发前,他任富泰热力公司副总经理。1983年内蒙古建筑学校毕业后进入富泰热力公司工作,2000年12月调入城发工作,从毕业就与供热事业的发展结下了一辈子的不解之缘。


“2000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国有独资公司呼和浩特市城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城发)成立,标志着呼市的集中供热开始向东发展。”史继文说。呼市东部区的供热事业发展从此步入“快车道”。


“富泰的供热是一期工程,是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的是供热管网和热力站。在富泰热力公司的17年,主要参与供热运营和管理,集中供热二期工程是建设燃煤锅炉,建设燃煤锅炉是第一次,是摸索阶段。”史继文说。当时城发办公租在城东的呼市清洁公司,史继文说: “员工是从市建委和富泰调来的,不到50人,城发的供热事业也是从城东起步。”


“集中供热二期工程建设2座热源厂,一座在城东北的三合村区域,一座在城东南的桥靠村区域,建设区域在耕地里,没有道路,一下雨人都进不去。”回忆起当时的建设场景,时任城发副总经理张瑞平说深有感触,“虽然建设环境艰苦,但是大家工作的热情很高,为了工程的进度,加班加点干活。”  


据了解,集中供热二期工程设计供热规模510万平方米。总投资6.3亿元,其中:利用日元贷款35亿日元。规划供热范围是呼伦路以东的所用区域,建设桥靠、三合村两个热源厂。其中,桥靠热源厂建设5×58MW循环流化床锅炉;三合村热源厂建设4×29MW循环流化床锅炉。建成43.5km的热力管网铺设和80座热力站、1座110KV变电站、2座10KV变电站及2套通讯系统、2套DCS控制系统、2套SCADY监测系统等,工程实现了全过程的微机操控。


呼伦路以东8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实现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二期工程开工时,城发向市政府立下了“军令状”:“当年建设,当年实现供热”。


经过近5个多月的施工,2001年10月17日,三合村热源厂2×29MW锅炉建成投运;11月8日桥靠热源厂5×58MW锅炉锅炉点火投运,共实现80多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从此呼伦路以东的城区集中供热的帷幕自此拉开。


当年选用布袋除尘器的过程,张瑞平记忆犹新,“为了确保项目建成后的环境效益,我们先后去包头热力公司和济南供热公司进行了考察,考察后发现原设计所选用的二级除尘,即多管除尘和水浴除尘不能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经论证,最后选用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布袋除尘器,同时对原招标设备进行了调整。”“新建的热源厂在当时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选用的锅炉是热效率最高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热源、热网及热力站的微机监控自动化程度当时在国内同行业中也是先进的,热力站第一次实现了无人值守。”。


城发的集中供热项目建设是第一次利用外资建设。开工前,由于当时设备评标结果未被日方确认,日元不能使用,设备材料也无法采购,针对这个问题,城发领导班子多次去国家有关部委及招标部协调,为解决设备招标的审批问题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并先后数次到日本协力银行对评标结果进行解释、答疑,促进了日方尽快批复。


张瑞平说“2001年在城发成立的一周年,当年开工建成的桥靠热源厂投产运行,他的建成投运改写了呼伦路以东没有集中供热的历史,也改写了首府长达近20年一家垄断集中供热的历史。”


提起最难克服的问题时,张瑞平记忆犹新。以前呼市集中供热一期工程是热电联产项目,大型燃煤锅炉供热是个空白,锅炉建起来了,没有运营的技术人员,所有的运行都需要去摸索前行。“为避免白天点火影响环境,工程师及车间师傅们将点火时间放到了夜间10点以后,没想到,每次夜间点着,白天又熄灭,连续点了十几次,点了近半个月。特别是12月18日城发举行成立一周年庆典暨桥靠热源厂投产运营庆典活动,自治区、市许多领导要亲临现场,由于施工工期紧, 17日下午进入桥靠热源厂还是一条小土路,为确保庆典,公司组织连夜建设了一条100多米的水泥路。许多的事情都没有经历过,都是在摸索学习、天天探讨。”张瑞平说,“由于没有大型燃煤锅炉运行的技术经验,当时将呼市橡胶厂动力车间主任庄慧文挖到了城发。”  


    2001年桥靠、三合村热源厂两厂投运面积80多万平方米。公司收费员上门收费时,吃了很多闭门羹。因为当时供热还是福利供热,以前供热是由单位建设的小锅炉房供热,不收取采暖费。加入集中供热,收取采暖费,老百姓一时转不过弯来,还无法理解供热怎么就成了商品。现任金桥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当时负责收费工作的郄俊生记忆犹新。“2001年支付方式还没有现在这么先进,全部是现金支付,收费方式单一。刚投入运营,全部是上门收费,为保证收到暖费,我们收费人员都是在中午或晚上,当收到第一笔热费时,收费员从用户家中出来后就迫不及待地跳了起来。当时天色已经晚了,我们就近找了一家小饭店,简单点了盘凉拌黄瓜和油炸花生米(太晚了已没有其他太多的东西了),几个人要了一瓶呼市二锅头,就着酒,话题也没离开收费,相互不停交流其中的收获、委屈、经验,甚至有的人流下了眼泪。” 说起当年的情景,郄俊生还是刻骨铭心。




第二篇章  〔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一步一步的走下去,当觉得还没有更大发展的时候,那么再回头望望过去,其实你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了。


回望20年,城发供热项目建设了一个又一个,热源能力不断壮大,在探索绿色供热模式的道路上脚步也越来越踏实,曾经的旦旦誓言“建设百年城发”也不再是个梦。20年中,计划总投资94.86亿元建设热源能力近10000万的集中供热项目、环保改造项目,完成投资59.45亿元,供热能力达到6320万平方米,其中清洁供热能力达到了53%以上,在首府“构建热电联产为主、清洁能源为辅、多热源互补,热网互联互通”的供热格局上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2005年,呼和浩特把21世纪的开元之年定为“首府城市建设年”,确定了“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打通城市干道、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城市承载力;加快新区建设,提高城市品位,全面改造旧区,改善城市环境;保护名城风貌,创建园林城市”的城市建设基本思路。在这个建设思路的指导下,这座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这样的城市“扩张”,催生供热设施建设的“步伐”。


城市“扩张”,特别是城区快速向东和东南扩展,东部区域供热面积每年以300万平方米的速度递增。根据当年调查情况,呼市东南区、东北区现有建筑面积为1362万平方米,至2010年建筑面积发展为1670万平方米,至2015年建筑面积发展为2370万平方米,而呼市集中供热二期工程供热能力仅为510万平方米,与现状尚欠852万平方米,与2010年相比尚欠1160万平方米,与2015年相比尚欠1860万平方米。另外,金桥新市区内,作为城市配套的基础设施之一—集中供热尚未建设。面对东区供热紧缺市场,城发未雨绸缪,从2003年开始酝酿东区集中供热工程,并从2004年开始筹备。


另当年据有关部门统计,呼市仍有1000多台小型锅炉、茶浴炉等在使用,仅呼市东区(呼伦路以东地区)现有小型采暖锅炉267台,烟囱161根。“满足新增供热面积,同时呼和浩特市城区小锅炉全部‘寿终正寝’,普及集中供热依然任重道远。”时任城发副总经理张瑞平如是说。




〔热源建设〕


(一)“东区集中供热”欲解东部缺热之渴


2005年5月20日,三合村热源厂内,彩旗飘扬、人声鼎沸,呼市东区集中供热工程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该项目的实施承载了呼和浩特市政府、建设者们建设首府的重负,也肩负了青城人民对蓝天的期盼。


据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大气环境改善工程(一期)——呼和浩特市东区集中供热工程总投资109715.3万元,其中日元贷款74亿日元,总供热能力1370万m2,热水锅炉总容量879MW,热水管网60.8km,热力站107座,蒸汽锅炉总容量40t/h,蒸汽管网1.9km。


其中:


  桥靠热源厂扩建5×58MW热水锅炉,一级热水管网25.5Km,热力站39座;三合村热源厂扩建4×70MW和1×29MW热水锅炉,一级热水管网17.9km,热力站37座;辛家营热源厂新建4×70MW热水锅炉和2×20t/h蒸汽锅炉,一级热水管网17.4km,蒸汽管网1.9km,热力站31座。


“城市的扩张对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供热设施的需求。东区集中供热项目的建设缓解了城区东部缺热之渴。” 时任城发副总经理兼东区供热建设项目部总经理张瑞平说。


在东区集中供热项目开工仪式上,时任市政府分管城建的副市长吕慧生放出“豪言”:“建设东区集中供热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远大计。”仪式结束后,他和笔者开玩笑说,“你代拟的讲话稿,豪言有些夸大了”。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从今天来看,城发东部区域集中供热的实施,按下了城市东部区域热源发展的快进键,从政府、城市、老百姓、建设者四者来讲是多赢,20年首府城市的快速发展、生态的改变、湛蓝的的天空、清新的空气、百姓幸福指数的提高都是无法用简单的语言表达。


(二)金桥热网建设、供暖切换的坎坷之路


呼和浩特从市党政大楼的搬迁开始,以及自治区党政大楼从市中心东迁到如意开发区,城市骨架被拉大,城市抻长了。 呼和浩特市实施的“东移西扩,南联北拓”城市扩张,把原来的郊区淹没在了新城区之内,特别是绕成高速公路的建设,再次将呼和浩特市的城市骨架拉大,城区面积由2001年的83平方公里到2007年已扩展到159平方公里,预计到2010年城区面积将达到200平方公里。


“首府目标是到2007年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由55.8%提高到85%。东区集中供热工程还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随着金桥新市区的建设,区域供热需求日益紧张。我们就意识到,城区东南建设热源也迫在眉睫,因此城发提出建设金桥热网工程。” 城发副总经理兼任当时金桥热网建设项目部总经理史继文说。


据了解,金桥热网工程是利用金桥热电厂新建2×300MW(远期为4×300MW)供热机组的热源,城发投资6.5亿元,新建55.25公里一级热水管网,新建热力站104座,调度中心1座,新増供热总面积970万平方米,建设期限4年。


 为确保金桥热网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投运,城发采用BT方式筹资27100多万元建设,于2007年5月全面开工建设。“2007年城发融到的资金几乎用在了60周年大庆项目上,供热项目资金非常短缺,只能采用融资成本较高的BT方式。” 史继文说。


当年开工,当年铺设供热主干线12.5公里,支线5.8公里,当年开始供热,实现供热面积200万平方米。


史继文提起当年国道上运输壮观情景历历在目。“金桥热网项目需铺设双排主管线12公里,主管线管径DN1200,外层加上保温层大约达到了DN1400,一根主管线的长度是12米,用了1500多根,一辆车只能运输一根。从5月份到10月中旬,整整运输了5个多月,110国道上跑的运管子车全部是给城发运输的。”


金桥热网当时的施工技术难度也创下国内、以及自治区的首例。


一个是跨越大黑河的施工,大黑河宽734米,开挖前需先将河内水位降到满足施工要求的标高,由于河床沙层承载力低下,施工难度非常大,734米的跨河工程整整施工了三个月。“夏季施工也是大黑河的汛期,施工的三个月,我几乎没有回过家,有一次回家,老婆都没有认出来,因为太黑了。”当时负责该标段的城发代表白俊卿说。这也是他在城发工作以来最无法忘的时光。“跨一座城市主要河流铺设供热管线的施工技术在当时市乃至自治区也是首屈一指的”。聊起当年的成就白俊卿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是主干线13.3公里、支干线4.7公里的管网全部采用国内首创的DN1200大口径电预热无补偿技术,当时填补了国内热网供暖工程的技术空白。现金桥热网分公司客服处处长当时负责设备工作的云跃说: “这样管径的管线焊接技术工人当时也非常短缺,焊接不能有丝毫的差错,技术工人一天也就只能焊接一个接口。”


提前当年的运行,史继文心有余悸。“由于是无补偿连接,最担心的是运行期间,电厂的高温热水过来,压力大,如果接口崩裂了,尤其是在严寒期,就不仅仅是事故那么简单了,而是成了故事(供热历史上的教训)。”


金桥热网项目完工了,具备投运条件,整个金桥热网工程当时最关键是要如期切换到金桥热电厂。从原金桥热源厂蒸汽锅炉切换金桥电厂,经历了坎坷之路。城发管理层开启了“跑”暖之路,那几天总经理简称自己在“跑”电,找市长、找金桥电厂、找北方电力公司、找自治区经贸委,最终于12月12日切换成功。


(三)“扩三建二工程”为城东的扩张再输“血”


2008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呼和浩特城市发展提出了“十年巨变”的奋斗目标,为此,首府吹响了城市建设“十年巨变”的进军号角,进入了实现“十年巨变”更高目标的新阶段。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首府“十年巨变”要使全市总供热面积、集中供热面积、集中供热普及率有个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我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9500万平方米,2020年达到1.5亿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


借力发力,谋事而动。 城发的管理层意识到,“过去呼市10年才形成300万平方米的供热需求,现在仅仅东部区域每年就增长300万平方米,面对急速增长的需求,城发供热扩能势在必行”。“首府城市发展,再不能增加烟囱”。


“热源建设要紧跟城市扩张的顶层设计,要按下快进键,热源好比是一口锅,要等米下锅,而不是下米等锅。”张瑞平说起布局热源是胸有成竹。


十年间,城发投资23亿元人民币建设的集中供热二期工程、东区集中供热工程、金桥热网工程基本完工,建成的桥靠热源厂、三合村热源厂、辛家营热源厂及金桥热网(即“三厂一网”)热源部分已全部完工,形成供热能力3000万平方米。


     但3000万的供热能力远远赶不上城市的快速发展,为此,城发2011年开始筹建“扩三建三”工程,投资38.04亿元人民币(其中日元贷款28.4亿日元、德国促进贷款3500万欧元、亚行贷款1.5亿美元),扩建桥靠、三合村、辛家营热源厂,新建金桥调峰、毫沁营热源厂、京能长输供热管线,增加供热能力5000万平方米。其中:


投资43688.43万元 (利用日元贷款28.4亿日元),扩建辛家营热源厂(B车间),建设3台84MW燃煤锅炉、供热管网22公里、热力站29座,新增供热能力500万平方米。


投资91210.50万(利用德国促进贷款3500万欧元),扩建桥靠、三合村热源厂,共计建设6台70MW燃气锅炉,5台70MW燃煤锅炉,供热管网38.9公里,热力站63座,新增供热能力1470万平方米。


投资242936.53万元(其中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1.5亿美元)建设金桥、毫沁营区域集中供热工程,扩建辛家营,新建金桥调峰、毫沁营热源厂、和林京能盛乐热电厂至呼和浩特长输供热管线。具体建设内容为:新建5台70MW燃气锅炉、2台25MW电锅炉、2座中继加压泵站;改造新建2台70MW燃气锅炉;新建长输供热管线37.26公里、供热管网79.37公里、首站1座、热力站191座,新增供热能力2971.13万平方米。


这么大的投资从哪里来,政府财力有限,国内银行贷款期限短、利息高;配套资金只有建成后,用户入网后才能收到,而且远远不够。“吃到甜头的城发再次想到了利用外资”。张瑞平再次跑步“进京”,到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讲“故事”,邀请外资机构莅临城发考察,最终全部申请成功。


“外资项目前期手续繁杂,且德贷项目两次变更可研,亚行项目三次变更建设内容。为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申请外资、报批可研,城发开始同时两条腿走路,3年里开启了几乎在自治区、市两级财政、发改部门的上班工作经历。”提前这段经历,现任融资部部长程轶说一切都是值得的。


2016年扩建辛家营热源厂、扩建桥靠和三合村热源厂陆续完工了,长输供热项目开工了……。


当时刚上任的总经理吕德育就要面临供热“攻坚克难”项目的推进,从长输供热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到正式开工,不到一年时间,吕德育心踏实了。2016年年初上任会上的表态犹言在耳:“我不是烧锅炉出身,市委、市政府信任我,把我调任城发,我主要就是负责管好烧锅炉的。”大家被他一句幽默语言逗笑了,但他知道“管好”不是一句简单的语言,而是肩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扩三建二工程子项目——“引热入呼” 项目替代燃煤锅炉


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多年来,呼和浩特市市委、政府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全市发展的首要目标。


“建设和发展什么样的集中供热模式能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又可持续发展?”摆在城发管理层的面前。


2015年夏季的一天,张瑞平第一次从刚刚建成的呼朔高速回家乡,无意中发现了蒙牛工业园区在高速路附近建设的京能电厂。“这个电厂的热源能不能引到呼市城区。”他开始有了新的想法。


当年6月,城发开始着手联系京能集团,并专门赴太原进行“取经”,组织设计院开始踏勘、论证可行性,于2015年9月30日正式与京能电厂签订建设京能至呼市长输引热入呼建设工程。


2016年8月正式开始建设“引热入呼”项目。将京能盛乐电厂的热量通过长输供热管网(即远距离供热管线)输送至呼和浩特市内,替代城发现有部分燃煤锅炉房实施热电联产供热。现有大型燃煤热源可作为调峰备用热源。


和林盛乐京能电厂至呼市长输供热管网项目总投资9.76亿元,主干线为DN1400热力管道,支线为DN1200热力管道,到呼市主管网37公里。


项目历经13个月的施工,2017年10月与辛家营热源厂的管网顺利并网、正式投产,替代了辛家营热源厂传统燃煤锅炉热源,实现供热面积990万平方米。替代后每年可减少燃煤消耗3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92吨、氮氧化物870 吨、颗粒物33.75吨。


提起施工中遇到的困难,时任长输项目部经理现任采购部部长张飞飞记忆犹新。“第一段施工就遇到了困难,施工途经第一个村--雅达牧村时,遇到了全体村民的阻拦,多次协调无果。为赶工期,开始从下一个村施工,最后经过近三个月的协调同意了该段施工。”


在检查井施工技术中,全线40多个检查井采用了可曲饶橡胶软结头法兰连接法,不仅是自治区也是国内首次采用的技术。张飞飞提起实施这个技术说并不是一帆风顺,“长输管网施工采用是无补偿电预热直埋方式,管线完工后,在注水时发现检查井内阀门阀体撕裂,造成漏水。我们立即组织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进行研究解决,经反复讨论,决定伸入井中支管头一段与管道阀门之间采用可曲饶橡胶软结头法兰连接。”


“阀门是直埋供热管网中的一个薄弱部件,在注水时,管道因水温度变化,钢管热胀冷缩频繁运料,导致检查井中阀门应力集中造成阀体撕裂,严重影响管道的安全运行。”张飞飞解释说。


“京能长输供热主管线高差58米,施工穿越3条河流、3条铁路、2条高速路、1条省道、1条县道,横穿快速路两次,途径19个村庄。穿越河流工程施工采用开挖方式,穿越公路、铁路工程施工采用顶管方式。所以工程在建设路由、地形高差、施工难度、技术难度、施工周期等多个方面填补了内蒙古地区的空白,更在热源远距离输送方面开创了先例,特别是三年工期的工程13个月完工,更是跑出了城发才有的速度。”我国暖通行业专家、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总院专业总工程师王淮对长输项目的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长输至金桥段施工完工后,城发再次做了一个长远的决策:“从金桥热源厂开始最后延展东路将长输铺设到桥靠热源厂,解决桥靠区域热源不足,还可以替代桥靠热源的部分燃煤锅炉,待条件具备时代替全部的燃煤锅炉。”


2018年开工建设了长输金桥区域与桥靠区域的供热联通管线(称小长输),项目总投资约18500万元,敷设供热管道长度约8.87公里,1个中继泵站,2019年12月3日全部完工,12月23日实现与金桥区域的并网,2020年4月6日实现与桥靠区域的并网。


提起DN1400管线在穿越小黑河景观带施工历程历历在目。金桥分公司副经理薛刚说,“从研究制定施工方案到报批、招标、再到正式开始施工将近一年时间,就施工方案制定了两套,原计划采用的顶管施工方案,考虑投资大,施工周期长、难度大、风险高等原因,最终确定将顶管穿越方案调整为架桁架桥跨小黑河方案。施工还需水务、水利、园林等十多个部门的批准,110米长度的桁架桥施工工期用了80多天完工,投资近2000万元。在上下桥连接管道还使用了DN1400大口径的T型补偿器,大口径T型补偿器是区内第一次使用,也是国内少有的。 供热桁架桥建成后,成了横跨小黑河的又一道景观。”


“热源经过20年的发展,能力虽然达到了6320万平方米,但2020-2021年度采暖期供热面积4830㎡。热源能力与实际供热面积并不相匹配,现桥靠、三合村两热源厂趋于饱和,达到供热能力极限,备用设备明显不足,开始‘小马拉大车’,供热安全性保障困难,影响供热安全和供热质量的提升,尤其今年又新增了农村散烧治理并入的供热面积,”城发副总经理吴利勤说。


热源能力不匹配,如何“破冰”,摆在了城发管理层的面前。从2020年到“十四五”期间,开始计划投资55.1亿元,新建能力8280万平方米的热源。


   (四)投资1.5亿元建设等量替换建设工程,三合村区域可新增供热能力320万㎡


2018年开始实施三合村热源厂200T燃煤热水锅炉等量替换建设工程,将三合村分公司厂区材料库房拆除后建设两台70MW燃煤锅炉,该锅炉为超低排放供热燃煤热水锅炉。工程投资1.5亿元,建成后三合村区域可增加供热面积320万平方米。2020开工正式建设。


200T燃煤热水锅炉等量替换建设工程是自治区供热行业内,首例建设的超低排放供热燃煤热水锅炉,工程采用布袋除尘和湿电两级除尘,使烟囱出口排放浓度达到≤10mg/Nm3的标准;采用湿法脱硫,SO2排放浓度在35mg/Nm3以下;采用炉内外混合型脱硝,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达到50mg/Nm3以下。


(五)投资3.05亿元建设桥靠热源厂400T燃煤热水锅炉异地等量替换工程


桥靠热源厂2001年建设的5×58MW热水锅炉已到报废年限,城发计划在已建成的金桥调峰热源厂续建预留地上,异地等量替换建设4台100蒸吨/小时超低排放的燃煤锅炉,供热能力560万平方米。通过已建成的桥靠、金桥调峰热源厂之间互联互通的主管网,将热源输送至桥靠区域,以解决桥靠区域热源不足问题。计划2022年开工建设。


(六)实施第二个“引热入呼”工程  热从“远方”来


让供热更清洁


近年来,城发将企业发展高质量地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为绿色经济发展不断探索供热模式,积极打造清洁低碳的供热模式,加快推进“引热入呼”工程。


2018年公司与内蒙古能建集团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建设旗下营电厂引热入呼配套工程,为毫沁营区域提供热源。项目供热距离约37km,估算投资13.48亿元,项目实施后可增加供热能力1600万平方米,建成后为呼市东北区域提供稳定、清洁的热源,取缔区域内所有燃煤锅炉房,更大程度的节能减排。


 “旗下营电厂至毫沁营热源厂长输管线建成后,再投资2亿元沿110国道铺设管线(DN1200即小长输)至三合村热源厂;现毫沁营热源厂与三合村热源厂正在建设一条联通线;两条联通线全部建成后,可替代三合村绝大部分燃煤锅炉的热源,今后三合村热源厂的燃煤锅炉作为调峰热源使用。” 毫沁营热源厂建设项目部经理曹飞说。


﹝热网互联﹞


热源点连成网,为供暖上“双保险”


“热源热网互联互通后,可以优化热源配置,加强各个热源区域之间的输送能力,为供热区域内的热用户供暖提供“双保险”,即充分合理使用各个热源能力。即使其中一个热源能力不足、热源点区域出了故障或无法满足新用户入网,其他热源点也可补充进来满足供热。”吴利勤说。


 “2007年金桥热网刚建成投运,金桥区域刚刚开始发展,热网运行是“大马拉小车”,在第一个采暖季,区域内许多用户在严寒期开着窗户,用户投诉温度高成了当时的新鲜事。”史继文说。


城发管理层意识到:“金桥热网与桥靠热网需尽快联通,联通后,金桥的热就可以补充桥靠热源的不足。随着其他热源的建设,实现城发区域内热网联通、城发区域供热‘一张网'成了城发的又一个发展目标。”


2007年金桥热网建成后,金桥区域热源充足,而东区集中供热工程建设步伐无法赶上城区的快速发展,为此,开始建设金桥和桥靠区域的联通,2009年两热网正式联通,开启了两热源的互相切换的十年供热之旅。


2017年开始实施辛家营与金桥区域的联通。目前,桥靠、辛家营、三合村、金桥、毫沁营五个供热区域中辛家营供热区域与金桥区域、金桥区供热域与桥靠供热区域已实现联通(即长输供热管网与三个区域联通);桥靠供热区域与三合村供热区域联通的展东路过新华大街管线已完工,其他联通段待具备施工条件时进行施工;三合村供热区域与毫沁营供热区域供热管网的互联工程正在实施中。


2019年,首府提出全市热网要进行互联互通,实现“全市一张网”。当年,三合村供热区域与呼和浩特富泰热力公司八一锅炉房热力站联通已完工,标志着东北部热源与西北部局部联网成功。


桥靠热源厂现有的供热能力已无法满足区域的供热。桥靠分公司副经理张国梁说,“2020年长输供热管网与桥靠联通后,2020-2021采暖季桥靠区域部分用户由长输热源补充,和上一年度相比桥靠区域的供热质量明显提高,用户投诉率明显下降。”


2020-2022年城发计划投资约7.03亿元,完成市区互联互通供热管网30.5公里。


〔供热绿色改造〕


实施绿色供热焕发新生机


进入20世纪,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2000年国家制定了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基本原则,在2001年国家首次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以确保国家“环境安全”。


20年来,城发始终将环保理念放在首位,在项目建设的同时,开启了供热与环保并行的发展之路。


(一)实施烟气治理项目 推进供热与绿色发展并重


城发起步之初,就把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融入了供热项目建设中,建设的集中供热二期工程最初设计采用炉内燃烧脱硫工艺,脱硫效率为70%;同时采用布袋式除尘器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除尘器,除尘效率达99.8%。经过15年的运行,已无法满足新的环保排放标准。为此,城发将改造列入2015年的改造计划。


2014年12月,城发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对周边地区同类型锅炉的脱硫技术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学习,通过考察学习、研究及邀请社会专家论证,最终桥靠热源厂10台58MW流化床锅炉选用了国内外较为先进的“SDA半干法脱硫技术”及“SNCR脱硝技术”,三合村热源厂5×29MW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干法脱硫技术,两热源厂的锅炉烟气治理项目投资6883万元。


2015年7月开工,12月初,全部完工投入运营。10台循环流化床锅炉投运后达到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即二氧化硫≤200mg/Nm³,氮氧化物≤200 mg/Nm³,颗粒物≤30 mg/Nm³;5×29MW循环流化床锅炉是投运后达到了工业锅炉污染物排放标准,即二氧化硫≤400mg/Nm³,氮氧化物≤400 mg/Nm³,颗粒物≤80 mg/Nm³。


城发累计投入13470万元安装了锅炉脱硫设备,三个热源厂31台燃煤锅炉,全部配套了脱硫设备,并已全部投入使用,污染物排放全部达到了国家环保要求。


(二)积极推进“提标改造”项目


“清洁供热是未来供热的终极目标。近年来,绿色发展成了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同样成了城发可持续发展的“主基调”,城发不断实施绿色供热模式,积极推进长输供热的实施,同时确定了2016年以后新建的锅炉全部改成燃气锅炉、超低排放燃煤锅炉,2016年之前建设的燃煤锅炉进行提标改造。”吴利勤说。


为达到更高要求的烟气排放标准,2019年城发根据实际情况对2016年以前建成的18台燃煤锅炉及辅机进行“提标改造”,其中三合村热源厂6台、桥靠热源厂8台(其中长输供热将替代的5台锅炉不进行改造)、辛家营热源厂8台(其中长输供热将替代的4台锅炉暂时不进行改造)。“提标改造”包含脱硫、脱销、除尘设备的提升改造,锅炉增效的技术改造,烟、风道的密闭处理等相关技术改造。该项工程技术难度大,工序复杂,总投资1亿元。2020年1月中旬18台燃煤锅炉“提标改造”全部完工。


“提标改造”后原排放标准为NOx:400mg/m3、SO2:400mg/m3、颗粒物:80 mg/m3的烟气排放标准,“提标改造”后标准将提高至NOx:200mg/m3、SO2:200mg/m3、颗粒物:30 mg/m3。


 (三)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推进节能降耗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合同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的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


“多年来供热一直是倒挂经营,‘计划价、市场煤’,供热企业亏损已不堪负重?是在靠‘吃管子吃锅炉’,目前调整热价谈何容易;每年的正常运营都很费力,企业怎么挖潜?节能降耗是供热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吕德育说。


2019年开始组织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目前实施水泵节电、三合村分公司集中供热热网节能改造、三合村7#、9#锅炉均匀混合分层燃烧技术等三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据初步估算,其中水泵节电能源管理项目,目前改造十个热力站,将老旧循环水泵更换为节能泵,可年节电量为560385KWh、节约电费30.5万元;三合村分公司集中供热热网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改造完毕后每年可节约能耗费用约2000万以上;三合村7#、9#锅炉均匀混合分层燃烧技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改造完毕后减少炉渣含碳量10%左右,每年可节约煤炭费用约60万元左右。


2019年10座热力站实施的水泵节电改造,经过2019-2020一个采暖期的运行,实际节电51万多元,节电效果显著。


2020年,城发实施了桥靠、三合村、辛家营、金桥四个区域14座热力站节电改造工程,改造后,根据循环泵的实际运行功率,2020-2021采暖年度预计节电100万元左右。


(四)燃气锅炉动“手术”  低氮燃烧改造更环保 


 2020年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年,呼和浩特市出铁腕重拳推进污染防治,制定了《呼和浩特市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年行动计划》,制定了32项作战方案,城发列出了8大项任务清单。其中投资700多万元实施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实现氮氧化物的深度减排。


城发现有6台100蒸吨/小时燃气锅炉,供热能力840万平方米。其中:桥靠热源厂3台、三合村热源厂3台,6台锅炉运行期间的氮氧化物的排放值约为110mg/m³左右,符合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从2020年6月开始,公司组织开始对三合村C车间1号、3号燃气锅炉、桥靠四车间14、15号燃气锅炉进行低氮燃烧改造前期工作。预计2020年12月底完成改造工作并投入试运行。4台燃气锅炉改造后氮氧化物的排放值为50mg/m³以下。


“氮氧化物降下来就是给燃气锅炉动了一项‘手术' --更换低氮燃烧器和鼓风机装置。通过最新的射吸式火焰分割技术,实现利用燃烧器本体将氮氧化物的排放值降低。”吴利勤说。


(五)农村燃煤散烧综合治理  告别打炭掏灰的日子


“海东路办事处木器厂、迎春路办事处颐和居……燃煤散烧改造用户在10月11日下午开始并网供热。”


“水东路社区燃煤散烧改造热力站在10月12日下午开始投运送暖。”


“保全庄村燃煤散烧热力站10月11日晚开始启运升温了。”


2020年10月18日,城发承担的三合村区域、金桥区域和辛家营区域的燃煤散烧改造并网20个村(社区)全部投运送热,投运热力站19座,送暖面积约67万平米。


“终于可以睡一个囫囵觉了。”城发总工程师胡月在说。


历时近两个月的燃煤散烧集中攻坚施工改造,城发公司将赛罕区14个村(社区)和新城区7个社区燃煤散烧用户施工改造完成,投资4.55亿元。此次工程计划共新建热力站22座(其中3座热力站明年投运,即赛罕区西黑河村),改造面积217.6万平米,用户9766户。


“今年燃煤散烧改造集中并网,时间特别紧,任务尤为繁重,我们高度重视,在疫情期间,就开始深入农村,调研、测量、筹划,分区负责,层层推进,重点攻坚,以保证工程按时完工,如期供热。”城发副总经理吴利勤如是说。


 “饼画下了,这买卖难做了,资金、时间都是无法预见的困难,”吕德育调侃到。虽然是调侃,但他深知,这是我们国企的责任、担当,肩上的担子、压力可想而知。《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年行动计划》确定后,就如何实施、如何推进等事宜,城发召开近30多次专题会议研究。


提起施工遇到的难度,辛家营分公司副经理纪涌滔滔不绝。“合林村、保全庄村……这几个村庄,集中连片,改造区域不仅面积大,而且改造难度大,协调起来相对较为困难。尤其是村道巷道狭窄,沟槽开挖异常困难。为了不妨碍居民出行,施工时,进行分段施工,做到即时开挖、即时施工、焊接管道即时回填沟槽,工作人员行走是只能侧着身子,管道只能从两头依次拖运,耗时耗力。在7、8月份,又偏逢雨季,开挖的沟槽积水了,就调用多台水泵连续抽水,塌方了又再次开挖,甚至人工掘进,大大地影响了施工推进进度,给原本紧张的施工工期更增加了难度。”


“我们以后再也不用打炭、掏灰生炉子了,烟熊火燎的日子结束了,家也24小时恒温了,感谢政府、感谢城发。”合林村的村民李先生高兴的说。


20个村(社区)的投运,是城发争分夺秒“抢”出来的温暖,是城发人“拼”出来的热度。


在燃煤散烧治理工程攻坚的这段时间,感受最深的是总经办的刘芳说,“公司几乎找不到吕德育和吴利勤他们的身影,他们一头扎在了施工和投运现场,有急事汇报要追到现场解决。”


一个个难题的克服、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一个个项目的建设,没有人算过,为建设项目、城发发展,动多少脑、走多少路、过多少卡……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城发人因为供热这个共同的事业,为这个城市的蓝天前赴后继,因为他们觉得,与“守护青城蓝”的成绩相比,所有的付出,对城发人来说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经过20年的发展,截至2020年底,城发供热能力由0发展到6320万平方米,实现供热面积4900万平方米,覆盖呼伦路以东近半座城市,而其中绿色的清洁供热能力就达到了53.9%。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都是每个城发人默默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  



第三篇章  〔创新〕


 创新发展,才能赢得未来。企业一旦站在创新的浪尖上,维持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持续创新。


作为供热企业,如何念活“创新经”是企业赢得未来发展的引擎。


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20年中第一次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布袋除尘器、第一次利用外资建设供热项目、第一次建设无人值守热力站、第一次使用大口径电预热无补偿技术铺设供热管道、第一次采用可曲饶橡胶软结头法兰连接管道、第一次使用大数据便捷服务用户、第一次实施远距离长输供热、第一次使用大口径T型补偿器、第一次三网运行状态下并网、第一次探索售后服务、第一次进行“访民问暖”、第一次供热带压抢修、第一次探索客服管家服务……城发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大胆创新。


尝试利用新能源实现供热


2011年筹建的金桥、毫沁营区域集中供热工程,扩建辛家营,新建金桥调峰、毫沁营热源厂、和林京能盛乐热电厂至呼和浩特长输供热管线。其中新建2台25MW电锅炉,供热能力100万平方米。


新建2台25MW电锅炉是呼市、自治区首例风电调峰供热示范项目。


“尝试利用新能源,只是城发供热创新发展的两个点,此外,还有更多的思考:像很多城市一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呼市集中供热也有很多难题亟待破解,热源建设速度无法与城市建设速度相适应;急速膨胀的供热能力又无法得到管理与服务的及时跟进与保障;政府投入资金有限,在倒挂经营的现实前无法找寻到赢利的空间,使得供热企业无法具有完善的造血功能,再投入建设再扩大能力因资金而受限,危急到城市未来的发展需求;从环保与节能减排的角度看,集中供热尽管有目前看最先进的脱硫除尘设备与技术,但大量的消耗煤炭毕竟不是最佳方式,未来,必须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张瑞平在推存建设风电调峰供热示范项目上非常有信心。


利用外资建设热源


“东区集中供热项目是第二次利用日贷建设,随着这个项目在呼市的落实,我们积淀了利用外资贷款的许多经验:利率低,还款周期长,这对于建设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是最好的选择。对于企业来说,尽管申请程序繁琐、难度大,但能减少投入成本,对政府、百姓都是好事,何乐不为?”张瑞平说。


从集中供热二期第一次利用日贷建设开始,城发开启了连续利用外资建设供热项目之旅。20年时间里五次成功申请外资合人民币   21.37亿元。


三个热网同时运行期间实施长输供热项目并网投运


开创自治区先河


2020年4月6日14:00时,当并网组工作人员在对讲机里报告:“京能输送流量达到3600吨/小时”“桥靠的126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全部由长输替代”。


当时指挥组成员听到对讲机中的报告,指挥部里的全体人员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声。“这次并网在供热末期流量达到了最佳效果,是我们指挥组成员都没有预期的。”并网调度总指挥胡月在说。


此次并网后,长输热源实现供热面积2250万平方米(包括辛家营区域990万平方米)。


在并网成功后,胡月在小小傲娇了一次,“这两天的努力值得了,此次是三个热网在并联运行状态下进行并网,也是我在供热系统工作30多年来第一次探索,成功了,这辈子就不遗憾了。”


吕德育开玩笑说,“长输项目辛家营并网时你告诉大家是第一次,金桥并网也是第一次,今天桥靠并网还是第一次,原来专家都是这么试出来的。”


他的一句玩笑话,当时并网指挥部里的工作人员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并网紧张的情绪瞬间也轻松起来。虽然是一句玩笑话,其实是对城发在工作探索创新方面的肯定。


2017年10月23日,经过72小时的操作,和林京能——辛家营并网成功。2019年12月23日,经过7个小时的连续操作,和林京能—金桥长输(39.6公里)并网成功,此次是长输供热第二次并网成功,而且是在运行期间,开创了自治区最远距离输送热源、并在运行期间并网的先河。


“访民问暖” ——“零距离”的服务模式


“热”成为商品,已是社会的共识,用户对“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售后服务成为供热企业角逐的热点。


决策层们常说:“供热面积、热用户就是我们的市场。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服务是赢得市场最暖心的途径。城发的供热要有温度,城发的服务更要有温度,城发要通过服务提升附加值。”


“您好!家的暖气温度,今年怎么样了?”


“大爷,家里是原来的煤炉烧的好,还是现在的‘大暖’好?”


2020-2021采暖季供暖的首日,城发就开启了“访民问暖”活动。


从投诉无门到投诉有“门”,是供热企业服务理念的转变。2009年,城发提出“服务”是今后贯穿供热运营理念的一条主线,为此推出了供热“售后服务”,设立了供热服务热线961655,将供暖服务从锅炉房延伸到了每家每户。城发从此开启了追求不仅是收费率、开栓率,而是售后服务。


“提高用户的满意度,让寒冷的冬天变得温暖舒适,才能实现双赢。城发就是要通过售后服务,创出城发供热的 ‘热品牌’,打造城发供热的‘金’字招牌。”张瑞平说。


20年城发的服务之路,不断升级,从开门迎客服务、到电话上门服务、再到主动推门服务的发展,真正提升了售后服务的附加值。


从2017年开始,在2017-2018采暖季供热运行期间,城发推出开展进小区、访用户、听意见、解难题的“访民问暖——零距离服务”的活动,了解用户的用热困难和需求,真正解决不热问题。


 “‘冬病夏治’的夏季检维修工作是打有准备之仗,而‘少跑腿、零跑腿式’的‘访民问暖’服务却是我们的持久战役。”吴利勤说


 因为城发的管理层意识到:服务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满意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城发要在“供”外做好文章——城发的服务就要一直在路上。


携手“管家式”的服务理念   供暖服务再升级


用户有任何供热问题,请拨打客服管家 XX手机,手机号……。城发供热辖区的小区广告栏里,张贴着城发供热公司客服管家公示栏,上面留有客服管家的私人手机号,客服管家成为了居民们专属的供热服务“小管家”。


2020-2021采暖年度,为持续提升供热服务质量,有效缩短服务链条,拉近服务距离,建立实施常态长效的服务保障机制。城发再次创新服务模式,推行“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客服部—供热分公司摸排小组—网格化责任区—供热客服管家”五级管理模式;建立了“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即服务网格、集团公司服务指挥中心和服务热线“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


客服管家是在“访民问暖”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对一,点对点”“一个客服管家捆绑一名检修技术人员”的服务模式,推行了供热服务网格化管理,将原催费员身份变为客服管家,在原职责的基础上增加服务范畴。包括巡查用户供热状态、巡查的同时宣传供热政策,普及供热常识,建立用户不热台账,与绑定的运营所技术检修人员上门为用户服务,处理故障,有关热费、用户信息等问题,检查用户用热状态及私接偷供情况,维护正常热用户的用热权益。


2020-2021采暖年度,城发有226个客服管家,即226个服务网格,平均1500户为1个服务网格,网格内配备客服管家1人、检修技术人员1人,及时解决网格内用户提出的问题和诉求。


城发推行的管家式服务,使供热区域实现服务网格的全覆盖。


不停暖 不泄压供热单管带压开孔仅需12分钟


完成管网支线抽头作业


呼炼小区热源原采用炼油厂工业蒸汽余热供热。2020-2021采暖季,由于原有热源不足,呼炼小区在正式供热后,影响了2576户用户、34万平方米面积的正常供热。


为满足呼炼小区的正常供热需求,城发开始连接贯通金桥热网作为备用热源。正值采暖季,按照传统做支线抽头工艺方案,至少需要停暖3天,抽泄主管网内将近3000吨的水,时值气温下降,将影响金桥区域67万平方米用户正常用热。


既要解决呼炼小区的供热需求难题,又要不影响用户正常用热,一道难题摆在了城发面前。经反复研究,拟通过管道带压开孔安装阀门,解决难题!


2020年11月19日17:20,开挖设备的电机正式启动,随着开孔设备发出“滋滋”的磨损声,只见钻头的螺杆在不断地向前推进着。17:32,随着设备排气口一股强劲有力的热流喷出,12分钟带压开孔作业顺利完成,标志城发金桥热电联产管网电厂至金桥东供热主管线Q1阀门井处在不停运、不泄压的情况下顺利完成管道支线抽头作业。


“管道带压开孔安装阀门这项工艺技术是供热管径为1000MM,压力近9公斤的运行工况下,采取带压开孔作业在呼和浩特尚属首次,城发也是先行尝试。采取这个新的技术工艺作业,大大节约了施工时间,用户用热影响降到了最低。”金桥分公司经理刘占军说。


2020年冬季供暖以来,城发利用新技术进行了4次带压抢修。


“互联网+”延伸出来的便捷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下,缴费服务是否便捷化、智能化,已经成为衡量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成为企业实施智慧化服务的重要抓手。


2020年10月26日,城发采暖费电子发票查询平台正式上线,城发互联网+城发供热服务模式又一个新举措。


“过去城发的用户通过收费大厅、城发供热官网获取发票。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采暖费电子发票查询平台上线后,热用户还可以关注城发供热微信公众号,通过发票查询模块获取发票至微信卡包,或可通过获取发票端口根据个人需求选择“发送PDF到邮箱”、“使用二维码打印”、“下载PDF到手机”任意一种途径获取发票。这种方式更加方便用户。”城发财务部内部银行副处长石磊说。


近年来,城发融入互联网+思想,践行“让用户少跑腿或零跑腿、大数据多跑路”的理念,提出“互联网+城发供热服务模式”,加快推进线下、线上业务的转型与升级。城发目前不断完善的收费系统、正在建设的客服系统,以及正在筹备的供热智慧化管理系统,将逐步建立面向市场、以用户为导向、以数据为驱动的一体化供热服务模式,实现前端与后台、服务与渠道之间的高效整合,让客户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方式下享受高效、便捷的供热服务。


互联网+城发供热服务模式是互联网与供热业务的深度整合。


回望20年,城发的供热收费模式经历了不断变迁、升级。城发供热缴费服务模式大致创新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缴费服务——到家到店模式、缴费服务——分散终端模式,以及缴费服务——开放共享模式。现开放共享模式是用户只需申请“一个微信账号”,在“一个缴费平台”上,就可以享受每天24小时、全年365天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缴费服务。


2012年前是到家到店模式。据统计2012年城发收费员近490人,占全公司职工23.3%。


从2011年城发开始建设供热收费系统模块,2012年正式投入使用,包括银行代收费系统、公司收费服务大厅、公司流动收费厅,方便用户缴费。2016年开通微信收费功能,2019年开通支付宝缴费功能。“互联网+”延伸出来的便捷服务,不仅方便了用户,提高了城发的服务水平,更是减少了人员成本。


据统计,目前供热面积比十年前翻了一番,总职工人数增加800多人,但收费人员没有增加还减少了,现城发收费员近100名,占全公司员工4.34%;加上催费员,占全公司职工13.04%。


“2019年城发建设了新的更加完善、智能的供热收费管理系统。结合目前‘线上、线下’收费形式特点,新系统加大了大数据的分析功能,增加了催费相关模块及统计报表,新增模块可大大降低催费员的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城发供热经营部部长刘波说。


客服系统上线后,改变电话服务方式,可24小时线进行供热停供、供热报修、催费通知、业务咨询、客户信息查询、新业务与故障受理、用户投诉与建议、用户回访与满意度调查、实时上传用户室温等等。


供热智能化管理系统上线后,实施科学监测、控制、分析、管理功能,整个系统从热源到末端实现全程智能化控制,最终达成热“源”节能,热“网”安全,热“用户”舒适的目标,实现供热运行的精细化管理。


没有踏实的创新精神,就只能固守在井底,永远无法领略更高更远的风景。城发只有迈开不断创新的脚步,就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第四篇章 〔改革〕


改革的减法,换来的是活力的乘法;改革的数量级变化,带来的是活力的几何级增长。


“改革,就是要革自己的命,否则市场就会革你的命。”改革摆上城发决策层的案头。


回望20年,城发经历了三级跳。2000—2010年平台发展的扩张时期;2011——2014年产业结构的大调整;2015----2020年,转型发展期。20年间实施的供热改革、机构改革、平台转型、集团化改革、供热资源整合等一系列的变革措施,不断成就城发新的未来。


“既是用户 又是股东”——供热改革第一战役


决策层们常说:有困难上,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其实是提醒我们,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更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想要做成事业,就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有要做成事情的信心。要坚持不懈、坚韧不拔。


城发成立以来,一直在为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状况寻找出路,并积极推进呼市公用事业的改革步伐。


集中供热工程在项目建设中就引入市场方式,是在为呼市的公用事业改革做一些健康的探索,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让投资主体多元化,只有这样,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城市公用事业才能实现健康良性发展。


决策层认为,“供暖问题涉及每个人,问题却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单位所能解决了的,只有多方合力,形成一个多支撑的平台,寻求一个多方利益的平衡点,问题才可以解决,行业才可以可持续发展,社会才可以和谐。”


“算好政府、百姓、市场、企业这‘四本账’, 集中供热市场化改革就迎刃而解了。”决策层信心十足。


2006年,经过3个多月的筹措,市政府批复同意“呼市城发集中供热设施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试点”,标志着呼市以“供热改革”为突破口,掀开了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篇章。


据了解,城发实施的供热市场改革是: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商业经营性用房、企业办公用房及其他附属建筑投资接入城发集中供热网,在成为城发集中供热工程用户的同时成为公司的股东,进入公司的管理,享有股东权益。此次市场化运作采取自愿投资的原则。集中供热设施建设投资为50元/平方米(不含原配套费50元/平方米)。政府投资建设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如党政机关、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等,可不参加投资入网;破产企业的下岗职工、社会低保对象等弱势群体免收供热设施建设投资和配套费。


谈到实施的初衷,城发班子说:“目的就是解决集中供热建设资金的不足。国家鼓励利用市场机制进行供热体制改革,达到投资多元化、运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


“城发实施的供热市场改革是自治区首创,国内几乎少有,让社会认可、接受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需要我们城发人不停的讲‘故事'。”从此,时任副总经理梁永庆开启了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思想博弈之路。


曾经有许多开发企业找到各种关系,提出进行适当减免。城发班子说,“一切权利归‘农会’,我没有权力减免。”


到今天,城发供热市场改革,城发讲了14年,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目前,城发供热股东和投资人达到167家。


机构改革:城发发展的又一个“起点”


    城发班子认识到:近十年,城发虽没有做强,但却没有作烂。城发作为政府特殊的一个企业,公益性与经营性不分。因此机构改革,成为城发绕不过去的一个课题。


如何改变城发的现状,摆在了城发决策者的面前,如何“变革”,需要城发决策层高瞻远瞩。


2009年6月25日,城发召开董事会,正式批准城发的实施机构改革议案。7月开始城发正式拉开机构改革的帷幕。


此次改革一项一是建立新的经营机制。首先划小核算单位。将企业经营管理权限下放,激发基层单位和广大职工履行经营职能、增强成本意识,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将“三厂一网”改制为4个独立核算的分公司。


二是成立经营性公司。为加强经营性项目建设,成立了供热设计分院、管网公司、建材公司、能源公司、热表生产公司、物业公司等,目的是在企业内部走出一条“以主带副”、“以副养主”,供热、开发、设计、施工、运输、生产等综合一体化经营路线,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是建立新的运行体制。首先是实行集团财务统一管理、内部银行管理模式和财务成本预算管理模式。二是全面实行目标责任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将供热收费、耗能(煤、水、电)、检修、办公等列入考核指标。


四是形成新的用人机制。此次经过改革,城发员工分流实行了“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不仅为组织因职选人创造了条件,为员工人尽其才搭建了平台,实现了岗位需要与个人意愿的结合;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的突破,迈出了治庸、治懒、治推、治拖的重要一步;而且促使员工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更深切地领会了“今天不爱岗明天就落岗、今天不敬业明天就难以择业”的涵义。


“几年来,供热收费率一直没有突破90%,供热面积近3000万平方米,相当于有4000万元的热费在外面飘的呢。将收费率纳入考核,建立激励机制,收回这4000多万。城发能检修多少设备、买回多少煤。”城发决策层相信。


城发的经营机制、运行体制的“变革”,为城发带来了新的活力。


实践证明,此次改革实现了“供热收费、服务水平”的两个提高,“耗能指标、供热亏损”两个的降低,推进了“经营机制、运行机制、用人机制”三个转变。


回望20年,供热设计、管网安装 管网施工、管网维护管材生产、热表生产、物业服务等供热主业下游产业的拓展,形成了供热+延伸产业一体化的产业链格局。


转型:回归供热主业


“剥离城投公司的政府性融资职能。”2014年的国发43号文成为了城投公司的命运转折点,迫使城投公司必须由“融资平台”向“投资平台”、由“融资主体”向“运营主体”转变。


城投为什么要转型,城投转型到底要转什么?转成什么样的型?转型是城投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城发如何转型,也成为了城发绕不开的课题。


2014年之前正是全国城投陷入从“融不完的资”到“还不完的钱”的境地。虽然城发不再是融资平台,城发的政府性债务已全部录入政府性债务系统进行了置换,但转什么样的型摆在了城发的面前。


国发43号文出台后,2015年城发提出了围绕“剥离债务、转型发展、寻求突破、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走向市场”的总体发展思路。开启了转型之路。


而到底转什么样的型,才能可持续发展。摆在了刚刚上任的总经理吕德育的面前。


“转型,要回望来时的路,再抬头看天、心中才有路”吕德育常说。


 城发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城市化建设,坚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机制、企业运作”的指导思想,积极发挥融资平台和城市建设职能,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集融资功能和经营功能相结合,公益性项目和盈利性经营实体相结合的企业发展之路。


城发成立以来,干的最多最扎实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供热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城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确定了“坚持回归供热主业、提升企业管理、绿色低碳运营、优化城市资源”的转型升级发展思路。


“转型,要建立在正确研判‘形’和准确把握‘势’的基础上,一个重大决策,要分析他的支撑点在哪儿,如何把握好尺度,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是城发管理者要考虑的。”吕德育说。


2016年城发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政策导向相结合,提出了“集团化改革,回归供热主业,拓展供热+延伸产业链”的模式转型;开启打造“以供热主业为核心、多产业协同发展,投资与实业并举”的集团化国有企业;把供热板块打造成为自治区最大、最强的热力集团。


今天,转型经历了“十三五”,五年的一个发展历程,从20年的今天看,城发供热已不仅仅是一个供热企业,而是一个“大城发”,开始开启了向供热资源整合的迈进。


集团化改革:发展的又一个引擎


突破无止境,求变赢市场。在城发机构改革近十年后,城发刀刃向内的内部改革,再次起航。


2018年,城发集团财务部率先实施了“统一管理、预算控制、单独核算”的财务集团化管理模式,吹响了城发集团化改革的号角。


2017年,城发提出以回归供热主业为主抓手、以建立现代企业为目标,全面实施集团化改革,推动企业内部管理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特别是从企业组织架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企业薪酬体系、企业考核机制、激励机制、预算管理等方面,建立一系列集团化的内部管控体系,以提高规模优势和经济效益。


“以供热为纽带,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间的融合,用3-5年的时间做布局、做规模、做品牌,进一步夯实热力集团成为城发集团的核心业务。”吕德育说。


集团化改革是整个集团管控模式为金字塔模式,塔尖为城发集团,城发集团的管控为战略控制型;第一层为城发供热集团、供热集团总部定位为“生产经营者”,权责集中,实施集权化的管理;第三层为供热集团的各分公司,生产控制权适度下放到分公司。城发集团为投资中心,即战略规划、投资管理、资源配置 、支持服务 、监控协调;城发供热集团为利润中心,经营管理、业务营销、业务研发、质量管理、企业利润、企业成本;供热的各分公司为成本中心,成本控制、生产管理、关爱员工、满足客户。


供热板块的组织结构优化实现“两转三集四化五大”。其中:两转,即转变公司发展方式、转变集中供热方式;三集即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财务集约化管理、物资集约化管理;四化,即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五化,即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


在供热服务改革的专题会上,吕德育说,“集团发展要实现‘降成本、增效益’的企业终极目标,最终要落脚到服务上。”


2018年供热分公司成立了客服中心,实现了供热“一站式服务”。


到2020年年底,三集即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采购陆续实现了集约化管理。


供热资源整合——实现1+1>2


先有资源的聚集,才有经营的成功。未来的竞争,不再是产品的竞争、不再是渠道的竞争,而是资源整合的竞争。如何有效整合资源,把自己手中的资源优化,让资源价值最大化,再整合市场上可整合的资源,获取1+1>2更大价值。


城发的班子常说:“1+1=2、这是数学,1+1>2才是整合。”


2020年8月19日,城发与首家供热企业凯德成热力公司正式签订资产收购协议。此次收购资产的成功签订,开创了市国有企业整合民营热力企业的先例,是呼和浩特市供热运营机制改革先行先试的一个创举,将为整合市区52家民营、私营热力企业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2020年,市政府提出供热运营机制的改革,以城发、富泰热力公司为主体,引进大型央企、国企等第三方参与,组建两大热力集团公司,以呼伦路为界,将全市分为两大供热区域,通过划转、收购、入股及其他方式,对各自区域内的供热企业进行整合,同时进行热源、热网建设和运营管理。目前,城发收到21家供热企业整合意向协议,正在对其中11家燃煤供热企业陆续开展审计评估工作。 


热源、热网的资源整合,是国有优质资源资本向供热基础设施、服务民生集中的一个主要途径。


随着呼和浩特一路向东发展,建设东客站综合功能区的热源迫在眉睫,城发开始筹划建设毫沁营热源厂,但由于热源厂位置的调整,建设滞后。为抢占该区域的供热市场,2015年建设2台7MW燃气锅。


2016年城发又提出“加快供热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全市供热资源,全力打造首府供热新格局”的发展战略。2016开始筹划并购区域内供热企业,以整合东客站综合功能区区域的供热资源,实现城发区域内供热“一张网”。


“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预见,就是超前思维。在当今时代,超前战略思路已成为决定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最为迫切和最为关键的能力。“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以‘先手棋'谋划‘一盘棋' ”的决策、行动在城发成为了最生动的实践。


善弈者谋势。回望20年,城发的热源布局、市场化改革、转型发展、集团化改革、热网互联、资源整合的超前决策,一个一个的硬骨头啃下来,向前、向可持续发展,大踏步的迈进!


 


第五篇章  〔展望〕


山河过往,以步丈量。回望20年,城发走过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四个“五年”规划,城发的20年是拼搏的20年,也是历经磨砺的20年,拼搏可以拉伸一个企业发展的长度,磨砺可以延展一个企业发展的宽度。


10年对于城发来讲是个顿号,20年就是个逗号。“十四五”将启,未来已来。站在“十四五”下一个“五”年的起点,城发如何迎接“十四五”的变化和机遇,摆在了城发的面前。


根据最近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可知,未来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将重点发展5大区域,即2大经济带和3个国家级城市群。其中黄河经济带是我国继长江经济带后又一个重要的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黄河经济带包括我国北方黄河流域的6省2区,途径东、中、西三大经济板块,将黄河经济带纳入我国十四五及中长期规划,对于加强北方诸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自东向西包括我国北方的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和青海等6省2区。一旦黄河经济带进入我国十四五规划,青岛、济南、郑州、西安、太原、呼和浩特、银川、兰州、西宁等9个主要城市,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等3个国家级城市群将迎来国家大红包。


“十四五”呼和浩特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国有企业的城发也站在了一个战略发展机遇期的大门口。


未来,城发将继续毫不懈怠地扩大清洁热源,实现总热源能力达到近15000万平方米,清洁热源能力达到80%以上;整合供热资源,实现全市供热“一张网”;供热运行实现智慧化。


据了解,城发在“十四五“期间、以及未来十年计划投资55亿元建设亚行低碳供热项目(毫沁营热源厂部分)、旗下营电厂引热入呼工程、三合村热源厂200T燃煤热水锅炉等量替换工程、桥靠热源厂400T燃煤热水锅炉异地等量替换工程、京能电厂二期扩建配套长输供热管网建设工程、毫沁营河西热源厂,新增供热能力近9000万平方米,总热源能力达到近15000万平方米。


对未来供热项目的长远建设,吕德育信心十足,“‘十四五’期间,再计划开始新建京能二期入呼、毫沁营河西热源厂两个项目。其中计划投资14亿元,新建京能二期入呼管线约42.3公里,增加热电联产供热能力320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毫沁营河西热源厂及配套供热管网、换热站,实现供热能力1560万平方米,以满足该区域的供暖需求。”


供热项目的建设是满足城发的供热需求,而供热运行是城发管理发展的关键。供热实现什么的智慧化?怎样实现智慧化?是供热企业即将面临的发展事业。


供热未来的趋势是什么?丹佛斯供热事业部中国区总裁于泳溟表示“智慧供热是发展趋势,清洁供热是终极目标”。 


现已86高龄的内蒙古自治区供热专家王维珍见证了首府的供热发展历史,“建国至今,呼和浩特供热经历了六个过程,五十年代从气改水、六十年代联片供暖 、七十年代废热利用于采暖 、八十年代热电联产(冷凝水)供热、九十年代高热水锅炉房供热 、二十世纪初较长管线热电联产 ,未来要建立物联网供热。”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物联网等领域开启加速模式,在“互联网+”、“智能+”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技术将为热力行业带来全新的发展路径,尤其是“大数据+智能算法+超级算力”,可以产生超越人类智力的智能化系统,甚至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


城发供热过去的20年变化非常大,“十四五”及未来20年期待“智能+”为行业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


﹝结束语﹞


温暖背后是城发人的坚守


企业的“企“是什么意思?有了“人”是“企”,如果没有了“人”,就只剩下“止”了。回望20年,正是这2300多城发人的坚持不懈造就了今天的城发。


吴利勤从城发供热分公司副总经理、辛家营分公司经理、城发总经理助理、城发副总经理,担任过许多职位,却始终没脱离“锅炉”这两个字。“5+2”、“白+黑”、不知道节日是常态。有一次,在经理办公会上,他开玩笑的说,“干了一辈子烧锅炉,换个分管工作吧,体验体验别的工作”。“你不仅是个烧锅炉的,还得把锅炉烧旺了,放心,忙过这段时间我们就可以忙下段时间了”吕德育调侃到。其他人都不约而同的笑了。玩笑、调侃只是为放松工作的疲惫,但他们知道,责任扛在了肩上,就是一辈子。  


“这会儿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去烧锅炉。”父亲的谆谆教诲是吴利勤一生中始终挥之不去记忆。“敞开着的炉膛门,熊熊燃烧的火焰,看不出颜色的军大衣、不知是煤炭还是常年火焰熏黑的脸庞,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持一把铁锹矗立在小区小锅炉房的炉膛前不停铲着煤送到炉膛里的情景,深深刻入儿时的脑海。‘好好学习成了他人生的奋斗目标。'然而,命运似乎开了一个‘玩笑’,当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父亲曾经的教诲,不折不扣的实现了,而这一踏入,成了终身不悔的事业。”聊起烧锅炉的渊源,吴利勤情不自禁感慨到。    


“供热企业有它的特殊性,尤其是采暖季,供热是个硬杠杠,遇到降温需要弹性供热,忙的时候根本就顾不上家里的事。”已退休曾任城发供热分公司东北热源厂厂长、桥靠分公司经理的郭泽文说,“别人闲的时候,一般就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尤其春节期间精神最紧绷,在城发供热一线工作15年,15年的除夕都是在热源厂和职工在一起。在采暖季,3-5天回不了家是常有的事。”  


城发人眼中的“供热”像根扁担,一头挑着老百姓的利益,另一头挑着代表发展城市供热基础设施的重任。


 “很多人买房子,先问问是不是城发的集中供热,我们已经将城发供热打造成了一个品牌。”在谈到城发供热的发展时,现王刚还是更多的是自信。因为他相信在他之后的每一个继任者、每一个城发人,会不遗余力将城发供热这个品牌发扬光大。


“作为国企,城发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担当了为城市发展热源、为百姓送温暖的责任,在这个担当时代,为如何发展好热源、创新供热模式、服务好百姓,城发一直在不停探索。”张瑞平如是说。


经过20年的发展,“城发供热”已经成为一面旗帜。吕德育说,“城发供热事业每‘一小步'的发展,都促进了首府城市环境向绿色生态发展迈进‘一大步’,市民向幸福生活迈进‘一大步’。” 

 

IMG_6485.JPG

DSC_2034.JPG

1.JPG

“供热客服管家”上门服务.jpg

正在扩建中的北热源厂.jpg

长输供热项目施工.jpg

辛家营热源厂为2号炉点火.JPG

小长输项目施工.jpg

外资项目考察.JPG

脱硫塔主体采用全自动焊机完成.jpg

三合村热源厂扩建工程.jpg

三合村分公司C车间燃气炉车间施工.JPG

三合村200T燃煤锅炉等量工程施工现场.jpg

燃煤锅炉点火.jpg

桥靠分公司扩建工程锅炉安装现场.JPG

桥靠分公司厂区扩建主厂房炉排安装工程.JPG

旧 (11)-3.jpg

金桥热网56.46公里的主管网一段.jpg

接口保温打压1.jpg

技术援助启动会。.JPG

呼和浩特市东区集中供热工程建设.JPG

锅炉点火.JPG

管道吊装.jpg

供热运行总结大会.JPG

供热服务、抢险车队.jpg

供热调度室.jpg

分公司深入小区开展“访民问暖”活动.jpg

保温作业.JPG


  • (中国)
  • 企业介绍
  • 发展历程
  • 领导班子
  • 组织机构
  • 开云手机在线登入
  • 市政务要闻
  • 集团新闻
  • 开云
  • 供热板块
  • 燃气板块
  • 房地产板块
  • 物流板块
  • 企业文化
  • 企业理念
  • 职工文苑
  • 企业风采
  • 企业荣誉
  • 版权所有2022 开云手机在线登入     蒙ICP备17004749号-2     友情连接:呼和浩特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